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诗与远方”牵手 群众幸福升级

——“十三五”期间我市文旅工作巡礼

日期: 2021-01-12 15:06:29      来源:十堰日报数字报

汉十高铁开通喜迎游客


“文艺扶贫奔小康”活动


“惠游湖北畅游十堰”活动在武当山启动


六运会开幕式


武当武术表演


开展 “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演出


十堰青少年户外培训基地项目建设现场


十堰文旅大会


漫步灵秀武当,触摸历史的印记,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泛舟圣水湖上,听傍晚的清风捎来两岸鸟儿的啁啾;在文化剧院,听一曲山二黄,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许多人向往的 “诗与远方”,对十堰人来说却是抬腿就可实现的梦想。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市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事业。

“十三五”期间,我市文化和旅游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 “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发展定位,认真落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部署,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加强广电市场监管、推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了“诗与远方”牵手、群众幸福升级。


文体设施不断完善 群众生活丰富多彩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三五”期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长效机制,“三馆一站”覆盖率达到1.44,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同时,精心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五年来,全市7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5000余场,给全市各地群众呈上了丰富的文化盛宴。

围绕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红色文化、南水北调文化,创作反映当代精神、展示十堰形象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创作戏曲、美术等艺术作品440件。郧剧《黄连花开》《坎子山的脊梁》《月映山乡》、山二黄《茶乡情缘》、郧阳花鼓戏《借老伴》先后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展演、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第三届湖北艺术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北省优秀戏曲作品展演等艺术活动。《脱贫攻坚·迁出大山》《塬上新村》《初雪》等美术作品入选第三届湖北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扶持工程等。

此外,“十三五”期间,我市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和体育竞技活动。依托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大品牌资源,做好“体育+”文章,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群众参与性强的赛事活动。每年举办迎新春长跑、武当武术、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足球等体育赛事3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50余万人次。


持续推进非遗传承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每年农历二月二,凝结着农民丰富智慧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草把龙灯”民俗文化表演,是张湾区柏林镇群众最期待的节目。“草把龙灯”虽是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但曾亮相北京园博园,并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我市,像“草把龙灯”一样被传承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认定申报,推动更多项目和传承人入选国家、省级保护名录。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使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等措施,组织非遗保护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吸取外地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我市非遗传承。邀请省、市专家开展讲座、培训,组织专家深入基层指导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围绕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非遗项目大型展演展览活动。利用《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十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我市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引导群众共同了解、保护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接续努力,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38项、68项,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1人、36人、141人。

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十三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完成《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条例》立法,做好武当山古建筑群项目申报、文物保护工程等保护工作。推动 《十堰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审议通过。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度,建立全市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基本实现全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覆盖。推进文物藏品管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建立了南水北调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广泛开展文物藏品交流活动,推出和引进了 《瓶艺飘香——酒瓶艺术精品展》《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学习十九大精神集报展》等20多个展览。支持扶植民营博物馆建设,新增民营博物馆——郧阳培长报纸博物馆。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被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


以文兴旅全域开发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旅游综合收入800亿元;73家景区参与“惠游湖北”活动,参与量全省第一;文旅项目完成投资亿元,文旅项目超过100个……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我市文旅事业创下了不平凡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市文旅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我市不断创新的文旅推广方式、不断完善的文旅基础设施和不断优化的文旅服务。“十三五”时期,我市不断完善十堰旅游市场宣传推广体系,利用旅游交易会、文博展览会、主流媒体,依托我市良好的历史文化、山水生态、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宣传推广旅游精品线路、项目。大力实施智慧旅游,在全省率先开通“8012301”十堰旅游服务热线,推出“畅游十堰”手机APP、“掌上武当”等智慧旅游平台,为群众开辟了多样化的旅游渠道。初步建立十堰旅游大数据中心。全市3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十三五”时期,我市以文化创意、优质文化资源为抓手,以文兴旅,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开发,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推进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省、市、县级旅游名城、名县、名镇、名村、名街和旅游优质项目创建。现已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湖北旅游强县2家、湖北旅游名镇5家、湖北名村11家、湖北旅游名街2条,十堰市旅游名镇名村名街36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和优质项目20个。

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项目促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共签约文化旅游项目40多个,协议资金600多亿元,建成营运子胥湖嘉年华主题乐园、老子公园、太和梅花谷、武陵峡桃花源等项目30多个。全力拓展旅游市场,制作十堰旅游形象宣传片,在央视和北京、西安电视台及《中国旅游报》、凤凰网、新浪网等主流媒体刊播。参加竞演央视《魅力中国城》文旅节目,十堰晋级《魅力中国城》十佳并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魅力城市。

一系列有力措施,让我市的城市魅力不断展现,促进了我市文旅产业繁荣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文化企业数量由2013年的1156家增加到 “四经普”的4564家,文化个体经营户由3000家增加到9000多家,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由2017年的20.5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68.98亿元。截至2020年8月,全市“十三五”共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000亿元。我市“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张名片越来越响亮,成为了“一个人人称道的地方”。

成绩鼓舞斗志,梦想催人奋进。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将全力发展大旅游产业,着力构筑‘两区三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文旅康养休闲胜地,建设文旅体强市。坚持“文以载道、旅以致远、体以强身、广以弘美”总基调,以文旅体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龙头项目为支撑,以品牌创建为动力,高起点谋划一批文旅项目,高标准创建一批文旅品牌,高水平策划一批文旅活动,高质量打造一批文旅精品,推动我市文旅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文旅体强市贡献积极力量。

(文/图记者 汪洁琼  通讯员 孙海红)

主办单位: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 版权所有: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3000032

鄂ICP备06007886号-5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140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地址:十堰市北京北路52号 联系电话:0719-8125777 邮政编码:442000

“十堰文旅”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