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96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011081336/2022-47184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22年09月05日 11:17:51
发布机构
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号

尊敬的陈志刚、马正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整合有效资源,实现十堰旅游崛起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大旅游产业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发展全域旅游助力经济发展,以旅游业提档升级助推经济提质增效。“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达到3.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55亿元,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8%和22.6%,均保持两位数增幅。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和综合收入比2015年分别增长1倍和1.6倍。

总体来看,“十三五”是我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5年,旅游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三。2019年全省接待游客6.059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927亿元,其中,武汉(3.19亿、3570亿元)、宜昌(0.89亿、985亿元)、十堰(0.75亿、774亿元)、恩施(0.71亿、530亿元)、咸宁(0.76亿、374亿元)、襄阳(0.69亿、449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在全省旅游接待人次(43729.64万人次,下降27.8%)、旅游总收入(4379.49亿元,下降36.8%)双降的背景下,我市旅游产业克服不利因素,旅游经济实现了逆势增长,全年接待游客8001.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2%、6.07%,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凸显。

(二)项目建设情况

“十三五”时期,累计建设旅游项目300多个,完成投500亿元,签约文化旅游项目40多个项目,协议资金1000多亿元。截至目前,新建续建项目近200个,项目总投资300亿元以上,重点涵盖文旅综合体、森林康养、汽车露营地、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文体场馆等类型。

(三)产品体系情况

十堰是旅游资源大市,资源涵盖8大类、23个亚类、110个基本类型,1000多个山岳景观、3000多个人文点。全市A级景区达到86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其中5A级1家、4A级19家;创建 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工业旅游创新示范单位、5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7个国家省市级森林康养旅游试点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2个旅游强县名镇名村名街。

(四)旅游产业链情况

全市A级景区共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00多座,占全省旅游厕所革命总数的35%,全省第一。全市接待床位数近20万张,其中,星级饭店客房数近5000个,床位数近10000张,年平均客房出租率在60%左右。旅游商品涵盖八大类1000多个品种。文化演艺类娱乐要素主要有梦幻武当、武当武术、凤凰灯、关雎、秦巴高腔等舞台剧和民间演艺。

(五)市场开拓情况

以水为媒,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与北京市文旅局联合举办第四届北京文化旅游合作促进平台大会,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鄂豫陕渝周边城市、鄂西圈城市等地的旅游合作。与北京文旅局、广西桂林市政府签订文旅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文旅对口协作合作,不断开辟新的客源市场,优化客源结构。

从客源结构来看,一日游游客占据主导,达到60%左右,过夜游客占40%左右;从客源市场看,外地游客省外游客30%,省内游客70%;从客源地来看,省内游客中,武汉20%、襄阳10%、宜昌8%;省外游客中,陕西、河南、湖南占据主导,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是新兴客源。

二、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优化“政策”,强支撑。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大旅游工作格局,制定完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着重解决好我市旅游工作统协调力度不够、旅游工作力量薄弱、旅游管理职能分割和多头管理等问题,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切实发挥好武当山龙头作用,辐射其他县市区,尽快形成文旅康养产业及品牌集聚区,打造全市文旅康养产业新业态。二是加强政府引导,落实并完善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建立完善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全要素政策支撑体系,扶持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对入选市级重大旅游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四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重大项目,要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对从事旅游项目、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和融资支持;市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要把符合贷款条件的旅游企业纳入担保业务范围。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将文旅康养产业纳入政府基金投资范围,以“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方式,是由市财政局、市文旅局推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以低息贷款形式为旅游项目提供资金,成立世纪文旅融资平台,引导优质资源流向旅游产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打造文旅康养创意集聚区,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二)做好“市场”,强竞争力。

一是找准定位,充分利用十堰地理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及地貌特点,围绕建设文旅体强市,结合各县市区特点,打造本地文旅康养品牌,建设十堰文旅康养福地。二是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合理配置,根据我市各地旅游资源和文化特点,进行再梳理、再挖掘和再发现,全面提升文旅资源价值链,实现文旅康养资源的空间整合、深度融合,产业集聚化,做大做强文旅游康养产业,提升品牌竞争力。三是细分市场,要做好本地市场的促销,继续推行“旅游一卡通”,适时发放“旅游消费券”,景区淡季对本地居民免门票;做好域外市场的营销,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了解顾客需求,加大对域外市场宣传推广力度。同时,针对不同季节进行市场策划。如冬季可把“温泉+黄酒”“习武练拳”融合起来,助力拉动冬季旅游市场;夏季可采取与太极湖、圣水湖水上项目联结。此外,针对老中青不同年龄群体,设计差异化的文旅康养项目。

(三)做优“产品”,强品牌

一是民宿“产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合理规划布局,建造一批特色民宿,提升品质,突出特色,适合康养的居住环境。二是饮食“产品”。以十堰特色小吃为主,推出本好精品菜谱,充分利用十堰特产,定制养生膳食,做出本地特色。三是文化“产品”。创作一批具本地特色的文艺剧目、武术表演、茶艺展示等;设计道教论坛,健康养生等在内的现场教学;打造一批文创作品,如恐龙、牛郎织女、野人等雕塑或玩偶,引领带动文旅产品升级;大力实施“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发展工程,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扶贫重点村、美丽乡村等资源,建设一批文化游、民俗游示范点。四是养生“产品”。以中医、道医、武当武术为依托,融合温泉、道修、健身等新业态,开发一周、半月以及一月以上的武术康养、药膳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类产品,结合药浴、熏蒸等美容养生项目,打造国内外知名文旅康养区域。

(四)做大“项目”,强载体

一是抓项目谋划。建立并完善大旅游产业项目库,按照谋划、招商、跟踪、在建进行分类,针对特色、需求、成熟度进行动态管理,为千亿级产业打造坚实的项目储备支撑。二是抓项目招商。进一步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以“汉江经济带”、“北京对口协作”为契机,进行文旅对口招商,通过引进优质项目,将“文化+旅游+康养”模式载体做大做强。依托武当武术等资源,围绕赛事举办、训练基地运用,吸引国内知名武术训练和康养运营商加盟,做实做强武当武术学院、武当老子养生等项目,不断放大文旅游产业项目集聚效应。三是抓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完善全市主要交通道路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置,完善环库、环山旅游公路旅游服务节点的功能布局;选址规划汽车营地、房车基地、露营宿地等新型旅游项目。建设旅游餐饮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旅游购物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旅游饭店、特色主题酒店及面向自助游客的经济型酒店,提升接待能力。四是抓项目服务。不断优化文旅行业营商环境,提升项目服务效率,完善首席项目服务官制度,做到政策落实到位、项目服务到位、企业诉求协调解决到位。

(五)扩大“宣传”,强营销

一是加大宣传策划。继续在央视、湖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对十堰文旅康养的广告进行包装策划宣传,在机场、高铁站等公共场合搭建广告牌进行宣传推介,通过文化表演、晚会等形式,宣传十堰文化、风俗、习惯。参与城市群旅游推介活动,加强与西安、重庆等网红城市线上互动,联动区域,借力宣传。二是积极申报创建“中国康养城市”,完善相关配套基础条件,扩大十堰文旅康养影响力。三是用好新媒体。围绕三张名片,通过抖音,直播、微信等网络平台,线上线下开展十堰历史及文化展示与宣传,推动与国内大型创意企业合作,开发系列衍生产品。加快文旅康养产业的数字化建设,构建十堰文旅康养的线上宣传矩阵平台,鼓励相关企业发展自己的网红主播,积极对接网络以及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四是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每年举办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组织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对我市文旅康养发展提出建议,明确发展方向和举措,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还可以举办“武当论道”、“诗经文化节”、“武当武术节”、“黄酒节”等节日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引导鼓励市场主体举办中国·十堰环库区自行车赛、十堰国际武当武术邀请赛等赛事,开展低空运动、漂流、帆船、垂钓、运动等赛事旅游活动,使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品牌创建成为旅游业发展新引擎。五是加强线路打造,增进区域互动合作。扩大“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城市品牌影响力,对接京津冀及受水沿线城市,大力推广“饮水思源  报效祖国”精品研学线路;精心打造南水北调探源游、度假养生文化游、特色文化乡村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大与襄阳、武当山、神农架互动力度,捆绑销售旅游产品,实现合作共赢。

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