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富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基本情况
该建议认为,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发展文化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发展层次不高、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利用还不够、设施建设不全、乡村文旅人才缺乏、乡村旅游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等短板,并从强化规划引领、创新体验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育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我们认真研讨后,认为该建议内容丰富,对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有指导意义。
我局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落实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和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委员提案办理任务的通知》要求,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办理工作,专门制发了文件《关于分解落实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和市两会建议提案办理任务的通知》(十文旅办〔2022〕1号),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办理责任、严格办理程序及时限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为了办好该建议,一是精心挑选骨干,组成办理专班,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及具体承办人员;二是开展专题讨论,重点对合理化建议逐一进行研究,做到有问必有答,确定回复意见的基本框架;三是实事求是,严谨审慎,对建议及回复内容涉及的有关情况需征求了相关科室、县、区意见。
二、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局以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好重点文旅项目和规上文旅企业,加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农业+旅游”,培育乡村旅游精品,创新发展休闲农业,打造农旅融合集聚区,实现从单一生产型农业资源向休闲化、景观化、艺术化等现代新农业转变,提升十堰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农产品为基础,结合旅游要素,延伸发展茶艺体验、婚纱摄影基地、中医养生会馆、香菇主题餐厅等农旅结合产业。积极开发特色商品,积极申请和充分利用“地理标识产品”、“绿色农产品”等荣誉称号,强化房县黄酒、武当道茶、竹溪魔芋、房县小花菇等各地农产品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伴手礼系列产品。
三、相关工作落实情况
我局收到代表建议后,围绕代表建议办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全市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旅游+”理念,创新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推进旅游多业融合发展,对接住建、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行业规划及全域旅游规划、擦亮小城镇规划、特色小镇规划等,实施旅游规划“多规融合、一规统领”,把数字经济、智慧旅游、康养旅游、夜间旅游、低空飞行、自驾营地、生态庄园、文旅IP等旅游新业态融入其中,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进行整合定位。
二是出台工作方案。拟出台《十堰市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全域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要求。按照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加强整合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和农业农村的各个要素,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完善。实施“擦亮小城镇”、“扮靓小村庄”行动,以示范为引领,加快出台“景区型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标准,按照“百镇千村”(一百个旅游特色镇、一千个旅游特色村)目标,打造一批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旅游业态聚集的特色旅游镇(村)。
三是打造旅游品牌。竹溪县龙王垭文化旅游区、房县神农大峡谷景区被省文旅厅正式授牌4A级景区;丹江口市生态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竹山县、郧阳区已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序列;支持东风商用车等6家单位作为首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郧西县上津镇、上津镇津城村、涧池乡下营村、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茶店镇樱桃沟村先后创成全国乡村旅游名村(名镇);房县桥上乡杜川村、丹江口官山镇吕家河村、骆马沟村、武当山紫霄村、郧阳茶店镇樱桃沟村、竹山县宝丰镇新茶村、麻家渡镇总兵安村、文峰乡太和村、郧西县安家乡安家河村、竹溪县水坪镇大石门村、武当山、竹山县上庸镇、官渡镇、房县野人谷镇、郧西上津镇等先后创成湖北旅游名村(名镇)。
四是提升功能配套。优化旅游交通服务,对接铁路部门优化重庆、郑州等重点客源城市针对游客的高铁出行政策;完善“景区直通车”线路方案,优化串联武当山、人民公园、牛头山森林公园、四方山、丹江口大坝、竹山太和梅花谷、竹溪夯土小镇、郧西天河旅游区、房县野人谷(洞)、西关印象等重点景区间的旅游专线巴士或公交车。打造城郊“路游”示范工程,依托方滩、黄龙、西沟、大川、茅塔建设“路游公园”自驾服务营地,串联成城郊路游“1号公路”示范线,对道路沿线进行美化亮化、进行景观改造升级、旅游驿站有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景区、景点完善水、路、网、电、标识系统等基础建设,2021年以来,支持修建乡村旅游公路220公里,游步道、骑行道83公里,按照2A、3A标准新建、改建旅游厕所99座,预计截止今年年底建成旅游厕所136座左右。推广特色模式,实施整村旅游带动、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旅游助农模式,有力助推全市乡村振兴。
五是谋划重点项目。谋划了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的文旅产业项目,助力建设产城融合、交通便利、生态宜居、配套完善的全域旅游区,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带产品,以产品促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新谋划、签约文化旅游项目42个,其中20个进入全省新谋划项目库,6个项目进入省级优选项目,在建项目112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完成投资89亿元;20多个项目纳入中央、省文化旅游项目支持范围。
六是举办乡村旅游年货节。每年固定举办乡村旅游年货节,有效链接城乡需求,扩大乡村农特产品销量,提高附加值,发挥了良好的扶贫助农效能。2022年在具备条件的9个县市区、11个乡镇举办了15场年货大集,同时发挥文旅优势,同步举办文化下乡演出活动烘托年货节氛围,从实际场景到电商智慧平台、从具体产品到包装配送服务、从线下优选农副产品到线上卖场消费功能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升级。
七是加强人才培育。组织开展了康养论坛、大健康论坛等活动,以“岗位大练兵”为主题,开展了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的“导游大赛”、“文旅大课堂”等活动,积极培养本土旅游行业人才,服务文旅产业发展。组织申报各级文化旅游能人及项目,提升全市旅游人才业务水平,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乡村旅游人才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班并积极选送旅游人才参加国家、省、市级旅游专题培训班,着重培养乡村旅游能人、旅游致富带头人、旅游专业人才。2021年以来,联合举办和组织参加了全国乡村旅游培训班、北京市对口协作地区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培训班等7批次,受训乡村旅游干部100多人次,举办培训、研修班2次,培训基层和乡村旅游各类工作人员200多人,推荐优秀民宿业等乡村旅游业主参加全国、全省培训班,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旅游的人才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旅游名镇名村名街创建、乡村旅游新业态培养、优质项目建设等,完善标识标牌、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问题需求为导向适时开展一到二期针对性强的乡村旅游培训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要素供给,进一步释放乡村旅游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21日